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16章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2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异景象:在幻境中,宝玉遇到的林黛玉不认识他,尤三姐要斩断他的尘缘,晴雯说奉妃子之命请他,还有王熙凤的幻象出现等,这些情节充满了神秘和奇幻色彩。

贾政送灵柩归乡:贾政为了尽孝道,送贾母等的灵柩回故乡,与贾琏商议筹集资金等事宜,展现了家族的丧葬事宜和传统的孝道文化。

经典诗句(来自金陵十二钗判词等):这一回中涉及到的判词诗句都是经典的,如之前出现过的一些判词在这一回中宝玉再次看到后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暗示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还有“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是元春的判词等。

经典典故:

神瑛侍者与绛珠草的故事:在太虚幻境中,看管仙草的仙女提到,仙草(绛珠草)在灵河岸上时,幸得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得以长生,后来降凡历劫,还报灌溉之恩。这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典故,贯穿全书,暗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缘分。

太虚幻境:太虚幻境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这里有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册子,预示着书中人物的命运。本回中宝玉再次进入太虚幻境,对其命运的揭示起到了重要作用。

继续阅读

二、《〈红楼梦〉第 116 回的周易哲学透视:通灵幻境、仙缘与孝道的交织》

《红楼梦》第 116 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可谓是全书情节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充满了神秘与深意。运用周易哲学来深入剖析这一回,能够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在周易哲学中,“道”是万物的本原,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而在这一回中,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的经历,正体现了对“道”的追寻与感悟。太虚幻境如同一个神秘的通道,引领宝玉走向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宝玉逐渐领悟到世间万物的虚幻与无常,这与周易哲学中“道可道,非常道”的观念相契合。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预示,明白了命运的不可捉摸,这种对命运的认知,正是对“道”的一种体验。

同时,周易哲学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在这一回中,阴阳的理念也贯穿始终。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所见所闻,既有美好的幻象,也有令人惊悚的场景,这正体现了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而他在幻境中与不同人物的相遇和交流,也反映了阴阳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过程。阴阳的变化在宝玉的心灵深处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感悟,使他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这一部分,展现了宝玉与仙缘的邂逅。在周易哲学中,仙缘常常被视为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是对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象征。宝玉在幻境中与仙人的交流,使他接触到了超越凡尘的智慧和力量。这种仙缘的体验,让他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向往。仙缘的出现,为宝玉的心灵开启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门,使他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而“送慈柩故乡全孝道”这一部分,则体现了孝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周易哲学中,孝道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与天地之道相呼应。贾政送贾母等已故亲人的灵柩回故乡安葬,这不仅是一种家族责任的担当,更是对孝道的践行。他的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也反映了他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孝道在这一回中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贾政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这一庄严的使命。

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孝道也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天地间最基本的关系之一。贾政送灵柩还乡,是在遵循自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