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不决。姜维留廖化守汉中,自己率三十万大军径取洮阳。邓艾分析姜维的行动,在洮阳设下伏兵。夏侯霸作为先锋,见洮阳城门大开,以为是座空城,结果中计,被城上的伏兵射死。随后姜维引兵接应,与司马望交战,初战不利。
姜维本想明争侯河,暗袭祁山,围困邓艾,但后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言,连发三道诏命召回姜维。姜维得知是黄皓搞鬼,欲杀之,后在秘书郎郤正的劝说下,决定前往沓中屯田避祸。姜维向刘禅奏请,刘禅同意,于是姜维率领八万兵马前往沓中种麦,以为久计。与此同时,邓艾得知姜维在沓中屯田,画成图本具表申奏。
3. 经典情节:
夏侯霸中计身死:夏侯霸作为姜维的先锋,在进攻洮阳时,看到城门大开,以为是座空城,放松了警惕。结果城上突然鼓角齐鸣,矢石如雨,夏侯霸和五百军皆死于城下,这一情节突出了邓艾的智谋和姜维此次北伐的艰难。
姜维怒斥黄皓:姜维回到成都后,得知是黄皓进谗言导致自己被召回,十分愤怒,欲杀黄皓。但刘禅却偏袒黄皓,让姜维无可奈何,这一情节体现了蜀汉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姜维的无奈。
继续阅读
姜维屯田避祸:在郤正的建议下,姜维意识到自己在朝中处境危险,于是向刘禅请求前往沓中屯田。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姜维的明智,也暗示了蜀汉局势的严峻。
4. 经典诗句:
“大胆姜维妙算长,谁知邓艾暗提防。可怜投汉夏侯霸,顷刻城边箭下亡。”这首诗感叹了姜维的谋略虽长,但邓艾更胜一筹,夏侯霸投降蜀汉后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5. 经典典故:本回中提到的“灭虢取虞”,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晋献公借口虢国侵犯晋国边境,要派兵灭虢,但晋虢之间隔着虞国,于是大臣荀息向献公献上计谋,先送虞国国君美玉和宝马,请求借道攻打虢国。虞国国君贪图小利答应借道,晋国军队消灭虢国后,又把虞公抓住灭了虞国。在《三国演义》第115回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攻击一方时先稳住另一方,等灭掉一方后再灭另一方。
6. 中心思想:
本回通过描写姜维第八次伐魏的过程以及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表现了蜀汉政权的衰落。姜维虽有北伐的决心和勇气,但受到内部政治腐败、皇帝昏庸、粮草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取得成功。
同时,也揭示了曹魏方面的强大,邓艾等将领的智谋和军事才能给姜维的北伐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此外,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连年的战争使得军民不宁,国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7. 指导思想:
从蜀汉的角度看,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坚持北伐,体现了一种忠诚和执着的精神。但他的行为也反映出一种对形势的误判和过于自信的态度,没有充分考虑到蜀汉的实际情况。
从曹魏的角度看,邓艾等人的战略和战术体现了一种务实和灵活的思想,他们能够根据敌人的行动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从整个故事的角度看,《三国演义》强调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以及“忠”“义”“智”“勇”等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
二、《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第 115 回解析》
《三国演义》第 115 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这一章节充满了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通过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剖析这一回,可以揭示出其中更为深邃的内涵和哲理。
在这一回中,蜀汉的姜维再次兴兵伐魏,展现出了他的坚定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与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