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堪言,大片领土岌岌可危。若能借助此次联军伐秦的机会,赵国不仅可以解除西部边境的巨大威胁,还能在战后的利益分配中获取秦国的部分土地与资源,增强自身实力。韩国和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四周列强环伺,自身战略纵深狭小,长期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伐秦成功,它们将获得宝贵的战略缓冲空间,摆脱被秦国随时侵略的困境,甚至有望在秦国的领土上分得一杯羹,拓展疆域。 各国君主在乐毅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下,基于自身的动机与利益诉求,纷纷响应乐毅的号召,决定共同组建伐秦联军。赵国派出了精锐的骑兵部队,其骑兵以机动性强、冲击力猛而闻名于世;韩国则提供了擅长山地作战的步兵军团,他们训练有素,擅长利用地形进行防御与攻击;魏国也不甘示弱,派出了装备精良的重装步兵和强大的弓弩部队,其弩箭射程远、威力大,是战场上的杀敌利器。联军兵力雄厚,兵种齐全,各有所长,犹如一只即将出笼的猛兽,虎视眈眈地盯着西方的秦国。乐毅面对这支由多国组成的联军,充分发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对联军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军事部署。他根据各国军队的特点与优势,合理分配作战任务,确定了进攻路线和战略目标,力求使联军在作战过程中能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三、伐秦征程 首战告捷 联军与秦军在“函谷关以东的崤山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初次交锋。此地地势险要,山川河流纵横交错,为兵家必争之地。乐毅在战前亲自勘察地形,详细了解周边的山川走势、河流分布以及道路交通情况,根据地形特点制定了一套精妙绝伦的作战计划。他指挥联军巧妙布阵,充分利用山谷、河流等天然屏障,隐藏己方兵力,同时又设置了多处疑兵,迷惑秦军。战斗打响后,乐毅先派出小股部队佯装主力,对秦军进行试探性攻击,故意暴露一些破绽,引诱秦军出击。秦军见联军“主力”来犯,且看似破绽百出,遂倾巢而出,企图一举将联军击退。然而,他们却不知这正中乐毅下怀。待秦军主力离开坚固的营寨,进入联军预设的包围圈后,乐毅果断下令,隐藏在山谷两侧的联军主力部队如猛虎出山一般,迅速向秦军发起猛烈攻击。联军士气高昂,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喊杀声震天动地。经过激烈的战斗,联军成功击败秦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开门红。此役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联军士气,让各国士兵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让秦国朝野上下大为震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这一胜利也引起了其他诸侯国对这场战争的高度关注,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联军的实力与伐秦的可能性,为后续的战争局势发展埋下了伏笔。 进军路线 联军在乐毅的率领下,沿着“洛阳 - 新安 - 渑池一线”一路西进。这条进军路线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越了无数山川河流与战略要地。他们先后攻克了秦国多座城池,如“宜阳、陕城等”。这些城池或位于交通要道之上,控制着物资运输与军队调动;或地势险要,是秦国防御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每攻克一座城池,联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牺牲。秦国在面对联军的进攻时,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他们加强了国内的防御工事建设,在各主要城池周边修筑了高大坚固的城墙,挖掘了深不见底的护城河,同时在城墙上配备了大量的弩机、投石车等远程攻击武器。秦军依托这些坚固的城防工事和险要地形,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联军在进攻过程中,遭遇了秦军的多次顽强阻击。如在“陕城”之战中,秦军凭借高墙深壑,坚守不出,联军久攻不下。乐毅见状,并未盲目地命令士兵强行攻城,而是冷静地分析战场形势,改变战术,采用围点打援的策略。他一方面命令部分军队继续围困城池,佯装全力攻城,吸引秦军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派出精锐部队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