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出的气节和勇气,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
在出使金国的过程中,范成大还撰写了《揽辔录》。这部作品详细记录了他的使金行程及见闻,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揽辔录》中不仅记载了金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还描绘了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状况,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
范成大的出使金国之举,彰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他以一介书生之躯,在强敌面前毫不畏惧,为维护国家尊严不惜一切代价。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成为了南宋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四、南宅交广展作为
范成大在南宋的政治舞台上几经波折后,被安排到桂林担任静江府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肩负起广西地区的政治军事重任。
乾道八年的腊月七日,本应阖家团聚的时刻,范成大却从苏州出发,踏上了前往桂林的漫长征程。这一路充满了艰难险阻,疾病、恶劣天气以及劫匪的威胁始终伴随着他。在《骖鸾录》中,范成大至少三次提及自己的病情,在兰溪时 “九日,大雨。连日小舟趴湾,病倦。”;在萍乡,“二十七日,二十八日,皆泊萍乡,咽痛,缓程以求医。”;在南岳,“余病寒,不能风雨中登山,遂还”。这些病情不仅改变了他的行程计划,还让他备受折磨。然而,最让他难过的是行至浙江余杭时,徐姓乳母病重,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终不得不将乳母留在张氏妹妹处。此外,风、雨、雪等恶劣天气也让行程极为艰难,“二十九日,晚复登舟,大雪不可行。”“夜,大风急雪,顷刻积盈尺。篷窗摇荡震压,终夕危坐,以须其定。”“自离宜春,连日大雨,道上淖泥之桨如油。” 在洞庭湖一带,他还要与劫匪斗智斗勇,行至邬子口时,得知此地是 “匪区”,“非便风张帆及有船伴,不可过。” 可偏偏又逢大雪,不得不停下来。但范成大不失赤子之心,仍然如期走完了这段长达三千余里的行程,于次年三月十日抵达桂林,“入城交府事”。
继续阅读
范成大一到广西,便展现出不畏权贵、兴利除弊的风范。他仁政爱民,关心民生与农业发展,看到百姓生活困苦,尤其是在税收和盐政方面的问题,他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广西资源贫乏,税收多依赖卖盐,但当时运盐的衙门把利润都拿走了,地方县邑为创收,就采取提价限购等手段高价卖盐,百姓苦不堪言。范成大提出 “可以强制减去漕司强取的数目,以给各郡县使之宽裕,那么科卖抑配可以被禁止。” 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此外,他还修复角沟、朝宗古渠,使民生受惠。在马政方面,针对买马及损马的弊端,他提出四点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择精明干练、清正廉洁的官吏负责买马事宜,杜绝 “为招马官者,尤与州县相狎” 的现象重演。朝廷采纳了范成大的建议,几年之后,广西每年买马任务,多完成 1250 匹,可见其治理马政之效。
在军事方面,范成大针对辖区缺兵少将、士兵孱弱不堪、吃空饷严重、军政堕废等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是选拔折冲御侮之材;二是加强练兵,杜绝吃空饷;三是利用盐利购置战马;四是学习蛮人兵甲之制。对于广西瑶人的劫掠问题,他将官军全部撤走,专用边民和近山的瑶人,分为五十五个团,教他们使用兵器,训练成军,使其可抵御小规模的劫匪,增强军事力量。又开设博易场,让瑶人可以用山货、滑石、沙板等交换大米等日常用品,缓解瑶人生活困难。在一些重大节庆,还邀请瑶人首领来一起庆祝约誓,加强交流,增强民族认同。范成大在桂期间,瑶境安然。
在公务之余,范成大乐于与友人放浪于山水之间。他游览了桂林的众多美景,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和题刻。如与同僚游栖霞洞,赞叹洞内美景如梦似幻,称 “仿佛桃源犹舞凤,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