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为藩,帝怒,欲兴师讨之。 寥寥数语,概括之。 相较之下,《建奴事纪》记载的倒还算比较“详细”。 《建奴事纪》:崇祯二十二年,有闻于朝,建奴者,于罗刹之境复立其国,且纳罗刹为藩。 上闻之,龙颜震怒,欲兴师讨之。 建奴者,旧为边患,大明数与之战,疲于奔命。 幸天兵奋威,驱之逐之,使其亡命。 然今其于极西之地复起,竟有扩土之妄,收罗刹以为用,此乃大逆。 上曰:“朕之天下,岂容此獠再乱!” “彼以余孽之身,行此悖逆,若不伐之,何以对祖宗,何以安天下。” 遂令兵部议征剿之策,欲兴王师,以靖边乱,扬大明之威于万里之外,使四夷知犯我者必诛。 史臣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此役若兴,必为惊天动地之举,关乎大明国运,天下拭目以待。 朱由检表示——我“真没那样式的”,我一个穿越者哪说的出那么多那么好听的词................. 这对话明显是经史官演绎润色过的。 所以说——纵观史书这事,可信但也不能尽信,得会抽丝剥茧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辩证。 于是,在探索司于经义等人在阿非利加上蹿下跳的大背景下。 征伐追剿建奴、罗刹的事宜便被提前提了上来。 崇祯二十二年三月。 朱由检以大明皇帝之尊正式发布《讨建奴罗刹檄》兴师讨伐。 《讨建奴罗刹檄》 朕绍继大统,君临万方,承祖宗之洪基,守天下之正统。 自古华夷有别,礼义为纲,正统之序,昭然于世。 尝忆建奴者,本塞外虏夷,我大明以宽厚之德,容其于边地,赐爵封土,望其安分守己。 奈何其狼子野心,背信弃义,屡犯边陲,戮我子民,劫我财货,致生灵涂炭,边民流离,实乃罪恶盈积。 幸赖祖宗庇佑,将士用命,将其逐之域外,方解此患。 岂料建奴余孽竟于罗刹之地,兴风作浪,鸠占鹊巢,建伪朝大清,此等行径乃对我大明之公然挑衅,已触天怒。 罗刹本化外之邦,不知礼义,不明事理。 今竟奉建奴为宗主,实乃助纣为虐。 其与建奴勾结,妄图染指我大明之土,扰我大明之民。 此等行径,天人共愤。 二者合谋,如蝮蛇之毒,恶虎之猛,若不除之,国将不国。 朕今命忠勇之师,兴正义之兵,征伐此二贼。 师出有名,为护我疆土之完整,为保我子民之安宁,为正我华族之纲常。 王师所至,当如秋风扫叶,荡涤奸邪。 建奴、罗刹之逆,若能束手就擒,缚献首恶,向我大明乞降,或可稍缓天诛。 若仍执迷不悟,负隅顽抗,则王师一至,玉石俱焚,勿谓言之不预也。 特此檄文,传告天下。 檄文虽然言明“向我大明乞降,或可稍缓天诛”云云。 但从朱由检指派的征伐阵容就能知道——建奴这次肯定是不会有机会向大明服软的。 人家肯定会“血战到底”、“宁死不屈”、“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毕竟,白无屠、常伯衡他们行军打仗自有其风格。 朱由检又是一个懂得放权不喜“微操”的开明之君。 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打让将领在战场之上一个自由发挥。 灭绝组合之下,那就是一个众生平等、一视同仁。 服软? 肯定有阴谋! 投降? 不用问——那特么肯定是“诈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