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04章 墙夼水库上游流域五莲县境内的南西峪村的历史和传说(3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又高又大的柿子树。

日月轮回,沧海桑田,虽然孔茜茜和孙小鹏的坟墓早已荡然无存,但那棵从孔茜茜坟里长出的柿子树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还有,他俩凄婉的爱情故事和除暴安良的义举也一直在街头镇一带被人们经久不息地传颂着。

西峪村石人山的传说

沿222省道,出五莲县城南行约30华里,即可见一座呈南北走向、山顶有一三角形巨石的大山,其状如老翁负子,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驮儿山。山南有一东西大峡口,相传为秦始皇鞭劈所致。峡口南端有四座南北相连的小山,这就是石人山,山下有个村子叫南西峪村,是街头镇人口较大的村落。

南西峪村因四面环山、地处盆地中间而得名,现有人口1100余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以农业学大寨声名远播,《大众日报》以整版篇幅对该村予以报道,成为与李崮寨几乎齐名的五莲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轰动一时。南西峪村东有石人山、南有南山、东南有凤凰山、北有环村河,林木茂密,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故事传说众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石人山的传说。

石人山在南西峪村东,紧邻村庄,石人山与北边的驮儿山属一条山系。四座小山呈南北走向,山山山相连,如亲兄弟四个,一字排开,肩靠肩,手拉手。山上青松、板栗、刺槐密布。从南向北,第三座山与第四座山之间,耸立着三块上下摞在一起的巨石,总高度达二三十米,最上面一块稍小,石前有一棵半搂粗的大松树,从村西往东望去,三块巨石像一个拄着拐杖翘首远望的老人,老人头、眼、鼻子等五官以及戴的帽子都清晰可见。老人面向东南侧坐,轮廓异常分明,仿佛是真人一样,当地人称这块石头叫石人,称这座山叫石人山。关于石人山的来历,在当地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红泥崖以南、杜家沟大青山以东、驮儿山以西一带原本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咸水湖泊。湖泊以东百多里地就是现今的日照海。湖泊与日照海之间,有一条天然河道,尽管不算很宽,却也能小船来往。那个时候,南西峪、坊子、街头可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整年风调雨顺,是人见人爱的鱼米之乡,百姓的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挺滋润。那时在现今南西峪一带有一座无名小岛,岛上花果遍地,处处鸟语花香,另有几眼山泉,泉水经年不断,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时,岛上住着厉、秦、王、潘等四姓共二三户人家,三姓和睦相处,情同一家人。常言道: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因小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淡水资源条件,吸引了南来北往的船只前来停靠补充淡水。渐渐地,南来北往的人多了起来。时间一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竟发展成了一处小小的码头。特别是每年春夏两季,更是商贾云集。那时常来岛上歇脚的客商不仅有江浙的、台湾的,还有高句丽国、流球国的。他们纷纷上岛一来补充淡水,二来停船在岛上住宿,进行商品贸易活动。

岛上有个有名的客栈——喜来乐客栈。客栈的主人姓厉,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老人不但炒得一手好菜,而且待人非常热情,重信誉讲义气,诚实守信,是个“宁丢性命不丢信用”的好人。老人的儿子儿媳早年打鱼命丧湖泊,只留下一个十多岁的孙子和老人相依为命。老人得闲时候,常常叫孩子读书识字,念《三字经》《百家姓》。渐渐地,孙子也成了一个和他爷爷一样勤快、懂事、守信用、诚实善良的孩子。祖孙俩就这样过着平淡快乐的日子。因了这个缘故,有些客商便常常将货物寄放在客栈里,请老人代为保管,日后取回,从未出现差错。

这年夏天,岛上来了一位高句丽国的客商,住宿在了喜来乐客栈。客商自述姓李,原本打算到东海一带岛国做生意,孰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