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22章 五莲县街头镇大洼村的历史和传说二(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来不久赵匡胤就要坐天下,又算定他当天会来太华山,所以设下此局。在整个宋朝统治时期,太华山及周边的居民无需向朝廷缴纳税粮,陈抟老祖也算是造福了一方百姓。此后,太华山道士还在两人下棋的地方建了一座凉亭,就叫“留棋亭”。当然,下完棋后赵匡胤和赵普也没有找到陈抟老祖,等到他们下山后老道长才现身与刘若拙相见。修建上清宫太平宫正如陈抟老祖的推算,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此时他不仅想起了当年在华山的经历,同时也想到了同行的刘若拙,于是召他进京。时隔三十多年,朝堂上的赵匡胤已是须发斑白,而他眼前的刘若拙却是童颜鹤发,这让他心中无限感慨。

·两人谈玄论道,赵匡胤感到收获颇多,于是想让刘若拙留在京城,帮助自己延年益寿,还赐了他“华盖真人”的封号。但刘若拙无意于闹市,赵匡胤见挽留不住也就不再强求,而是下令出资在崂山兴建新的庙宇,由刘若拙全权负责。离开京都回到崂山,刘若拙将太清宫原有建筑修葺一新,又新建了上清宫、上苑宫(今太平宫)。经过这番修建,崂山道教名声大振,四方道众纷纷来投,兴盛空前。宋代道教所辑的《洞天福地》一书中,将刘若拙的两处馆院分别列为第六、第七福地。上苑宫建于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下,此处为刘若拙的修行之处,刘若拙为其定名“上苑”是取意皇上赐建的宫苑。但此宫建成时,赵匡胤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弟弟即位后更年号为“太平兴国”,名字也随之改为“太平兴国院”。刘若拙建起太平兴国院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在那里静修,后因来访者日渐增多,为求清静,晚年一直驻居即墨。《皇朝通鉴》称其“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轻疾。每水旱,必召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1279年,南宋灭亡,末代皇帝赵昺的两个爱妃谢丽、谢安姐妹从海路逃往崂山太平兴国院出家,后来皇亲赵孟頫前来探望,三人哀叹亡国之痛,认为事到如今已无“兴国”可言,唯有祈求天下太平,于是又将太平兴国院更名为太平宫,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太平宫整个建筑呈“品”字形,由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西偏殿一石似龙盘身入眠,被称为“眠龙石”,石下有一井,名“龙涎”。东院钟亭悬有八卦铜钟,上铸有“国泰民安”,据说这四个字分别代表“四时”和“八节”,四时为春、夏、秋、冬,八节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与“八卦”相对应,旧日宫中道士因不同的季节,分别在与八卦方位相对应的“八节”上敲击,是太平宫所独有,这就是钟声一敲响遍上苑山的“上苑晓钟”。

继续阅读

逢仙桥旁遇神仙完成了崂山道观的修葺,刘若拙就在太平宫修行,虽然只是偶尔去太清宫与上清宫巡视,但他在这里也留下了不少故事。在太清宫内的龙头榆对面,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逢仙桥”三个字。而在这里逢仙的正是刘若拙。传说刘若拙除夕迎神,在这里遇到一位白须飘胸的老翁走上前来与他交谈了两句,刘若拙正想问其姓名,老人却不见了,只寻得榆树旁雪地上有两只脚印,再无踪迹。于是刘若拙认为自己遇到了仙人,就把此桥命名为“逢仙桥”。太清宫内还有被誉为崂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据说如今留存的“神水泉”三个字就是刘若拙的亲笔手迹。为什么叫它神水泉呢?据当地人介绍,此泉有三“神”:一“神”水质清澈甘洌,含的矿物质非常丰富,杂质却非常少。据说,崂山道士们用过多年的暖水瓶从来没生过水垢;二“神”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涝三年不溢。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只可惜在近几年的一次修复中,因地基打得不好,水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三“神”是饮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达到有病必治,无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此外,三官殿正门前的两棵参天银杏,也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