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七品医官,手持陛下御赐金牌,若是今日有人伤了我,辱了我,可要掂量掂量是否担得起本官追究。”
她一路举着她的官文和金牌挡在前面,这是她唯一能相护于他的东西,冒着被皇帝斥责论罪的风险护他尊严,便是漫天谩骂声,从城门到入宫,不曾让人碰他分毫。
赵洵回京后一两日,在长门关坑杀三万俘虏的细节便在盛京开始流传,长门关一战,赵洵的军队深入南境迷失方向被困十五日,转至泗水湖碰见了朝姜部族,但是那时已到了粮草快断绝之时,他带着部众奋力迎敌、死伤惨重,最后胜出之时已是强弩之末。
从朝姜部族俘虏手里缴获的辎重并不多,那是他们可以走出去或者等到援兵的希望,为了让将士们有希望可以回家,赵洵下了屠杀令。
而那一场恶战参与的兵士也在盛京露了面还原当时情景,一时之间赵洵的行为该定性为嗜血残杀还是弃车保帅在盛京盛会上争论不休,百姓也明白了此举是为了保住黎国兵士。
元清晚与重明明等到深夜才等到燕家的人来回报今日盛京舆情风向,也成功拿到了那些戍边将士的家人的请愿书。
继续阅读
南境部族野蛮凶狠,许多平民百姓都为此深受煎熬,那些世族有可能大言不惭指责赵洵嗜血残忍,那些丈夫或者儿子在兵营的怕只会感谢赵洵救了他们一命吧。
那些世家既然能用百官死谏向天子施压,燕昀便建议她学一学好了,百姓联名上书请愿,难道还敢名目张胆要天子违背民意。
第二日早朝,元清晚带着老王爷的那副软甲敲了闻天鼓为夫伸冤,老王爷曾穿着这软甲多次与天子并肩作战,如今元清晚既带来了为夫伸冤,天子便不得不一见。
元清晚命人抬着铠甲随她一步步登上朝堂,不卑不亢,毫不畏惧。
“陛下,臣妇前来觐见,求陛下做主,王爷在朝为国除贪官舞弊,在外浴血奋战、不计生死,却被有心之人恶意中伤,臣妇请陛下严惩背后散布谣言的恶徒,还夫君清白。”
元清晚刚说完,便有世族之人跳了出来,慷慨陈词道
“肃章王屠杀九千俘虏,骇人听闻,其行之暴虐闻所未闻,王妃所说恶意中伤,从何而来。”
元清晚倒也不惧,杏眼圆睁便回视了过去。
“这位大人言夫君坑杀俘虏,残虐无道,那请问这位大人,可知王爷为何坑杀这九千俘虏?”
但他们已打定主意歪曲夸大以定他罪名,自然不肯屈服,继续辩解道:“先是失策将大军至于险境,其罪之一,不是草菅人命,做出杀降这种惨无人道的恶行的理由,肃章王之举,就是惨无人道、天道不容。”
元清晚冷笑了一声。
“天道不容,这位大人儿女不在战场,一句话说的好生轻巧,南境袭扰边境、烧杀抢掠,和亲公主刺杀天子、藐视天威,为此我黎国士兵才不得不背景离乡上那以命相搏、生死难料的战场,长门关一战,王爷不杀那些贼子便是保家卫国的兵士活活饿死,若大人的儿子也在长门关,大人是否还有这舍身救贼的大义呢?”
“战场之上流血杀人是无天道,难道各位大人要的是我黎国兵士用自己的性命在战场上感化敌军,王爷忧国忧民、爱惜黎国好军士之举,草菅人命之罪从何而来?还是有人凭空臆造。”
在场的哪一个不是靠那些兵士才维持这安逸生活,又有谁敢说该让他们为敌人的生而去死呢
元清晚取出那万民书举过头顶,随即伏身跪在大殿上
“陛下,长门关一战将士联名书信在此,将士家人感恩之心在此,请陛下念及王爷为保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才出此无奈之举,请陛下体察民心,恩施百姓。”
一向在朝堂睡眼朦胧的上官岱第一个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