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立起来了,再把他这个国师的名号打出去,就近在江州、苏杭一带招募一些寒门子弟,包吃住让他们进入夷州的学校学习新学,应当还是可行的。
在这一点上,董思浪应该能够出的上力,想当年他和周正义等一帮子穷酸书生,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茂州时,绝不会想到会有今天的成就。他们是幸运的,后来烟霞学院改革,仅仅招收适龄学生入学的规定发布以后,其他州府的寒门学子也就失去了进入烟霞学院深造的机会。
如今,夷州人才奇缺,一旦将学生入学的条件适当放宽,以烟霞学院的前车之鉴,夷州新建的学校未必不能招揽到大量的年轻学子来夷州,只要有人来,即使不能所有人都学到多么高深的地步,但只要受到新学文化的影响,就能给日后的夷州大建设增加一部分参与者。
除此之外,大概就是普通百姓的引进了,十余万人的夷州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可言的,只有大量的百姓参与到这里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夷州的发展才会充满活力。
天下之下,总有一些地方的百姓缺衣少食,楚良才当初建设申州之时,可是帮着承德皇帝赵毅恒解决了数十万的受灾流民,如今这些人生活在申州这等放眼整个大兴王朝都令人趋之如骛的地方,不知道比以前的生活幸福了多少倍。
同样的方法,楚良才自然不介意在夷州的州城建设上再用上一次,甚至这一次需要的平民百姓更多,他们也将因为夷州的崛起而受益终身,对于身居京州的皇帝来说,只要能够解决天下流民的安置问题,他巴不得楚良才要的越多越好。
在多数大兴百姓的心目中,可能连夷州在哪里都不知道,知道的也都是从朝廷昭告上听到的犯官及其家眷流放夷州等等之类的说辞,因此夷州在百姓眼中就是蛮荒之地,但如果说国师带领远征军常驻这里,恐怕天下百姓都将趋之若鹜吧。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