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4章 姬发(1 / 5)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一、简介

周武王姬发,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姬发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还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成功地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二、人物生平

1、先周崛起与继位

周武王姬发的出生年份虽不详,但他的成长和崛起却与周国的强盛紧密相连。在周文王姬昌的治理下,周国逐渐强大,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这为后来灭商奠定了基础。姬昌去世后,姬发继位,成为周武王。他继续重用贤良,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军师,弟弟周公旦为太宰,同时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也各当其位,使得周国的政治蒸蒸日上。

武王继位后,不仅对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还对外积极争取联合更多的诸侯国,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他审时度势,为灭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便于进攻商都朝歌,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了新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这一战略决策为后来的伐纣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孟津观兵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他率领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这次行军中,武王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武王对父亲的尊敬,也显示了他的谦逊和策略。

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时,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然而,武王和姜尚却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他们担心仓促进军会导致失败。因此,在军队渡过黄河后,武王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它不仅展示了周军的实力,也进一步坚定了武王灭商的决心。

3、武王伐纣

孟津观兵后,武王一面加紧练兵,一面派人去探听殷商的动向。经过多次探听,武王得知殷商已是“谗恶进用、忠良远黜”,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他觉得征伐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动灭商战争。

武王即位后第四年春天,他拜姜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大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也率兵前来助战。武王在盟津举行了誓师大会,向全体将士发表了被后人称为《牧誓》的着名誓词。他痛斥了纣王的暴政,号召将士们奋勇杀敌,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誓师典礼结束后,武王便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商都朝歌。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离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双方军队在牧野附近摆开了阵势进行决战。纣王虽然拥有70万大军,但这些军队中一多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捉来的俘虏,他们对纣王恨之入骨,不愿为他卖命。因此,两军刚一交锋,奴隶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投降,配合周军攻打商军。纣王所谓的70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牧野战败后,纣王逃回朝歌,感到已没有回天之力,便命人将宫里珍宝都搬到鹿台,然后放起火来,自焚而亡。朝歌的百姓闻听纣王已死,便列队欢迎周军入城。武王入城来到鹿台,看到纣王的尸体便连射三箭,并砍下纣王与妲己的脑袋,悬挂在宫廷外的白旗下示众。纣王的两个宠臣恶来、费仲也被斩首。从此,延续了600多年的殷商王朝彻底灭亡,史称武王克殷。

关于武王伐商的史实,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利簋可以证明。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为周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大意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