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92章 左丘明(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对三桓本身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威胁。孔子通过游说曾一度使鲁公拆掉了叔孙氏的睩邑,如此这样,左丘明冷静地分析了三桓不会支持鲁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3. 纂修史书

为了着述历史,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回鲁后,孔子写了文字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它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相传周公治礼作乐,鲁国保存了前代的多种礼乐制度和文献,所以鲁国一向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西周灭亡后,周室文化在西方荡然无存,却在东方鲁国保留得相当完整。当时鲁国的各种文献和档案资料,属于太史职掌收藏,左丘明既然为鲁国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时代中原最丰富的文献资源。因此,左丘明能够写出《左传》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着也就不难理解了。

周敬王四十一年(约前479),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左丘明辞官还乡后,建立了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左传》的编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国思想史、史学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丘明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终于完成了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三、主要影响

1. 史学贡献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他的《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实的编年体历史着作。在编纂学上,《左传》首创“君子曰”一栏,以议论形式升华史事,为史书作者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园地,成为一种优良的史学传统。此外,《左传》还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在编年记事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一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活动。这不仅拓展了编年体史书在写人、记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弥补一件史事被相关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点。

2. 文学成就

左丘明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其文字生动简洁,叙述详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国语》则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这两部着作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影响

左丘明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重视礼的作用,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他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包括忠、孝、信、义、让等。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治理国家要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在军事上,他也同样重视德和义的作用,主张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思想主张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轶事典故

1. 君子之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