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七国叛乱,晁错听闻消息,认定袁盎收受刘濞恩惠,必定知道其预谋,就与下属丞史商议,打算趁机打击袁盎。丞史不同意,晁错因此犹豫不决。袁盎得知消息后,非常惶恐,连夜求见窦婴,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请求面见景帝当庭对状。窦婴禀告了景帝,景帝便召见了袁盎。袁盎进宫后,发现晁错在场,就请求景帝屏退旁人。晁错出去后,袁盎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了晁错并想要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行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消除叛乱了。”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便封窦婴为大将军,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6. 出使吴国
晁错被杀后,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至吴国。吴王打算任命袁盎为领军将领,袁盎不肯。吴王便派一名都尉带领五百人把袁盎围困在军中,想杀死他。围困袁盎的校尉司马,曾经是袁盎的从史,因私通婢女,畏罪潜逃,袁盎驾车追上后,并未处罚他,反而把婢女赐给了他,仍旧叫他当从史。校尉司马知恩图报,就变卖随身财物,灌醉了守城的士兵,乘着夜色,割开营帐,救出了袁盎。袁盎得救后,步行了七八里,天亮时,遇到了梁国的骑兵,就借马逃离了吴地,将出使吴国的情况报告给了景帝。
7. 遇刺身亡
叛乱平定后,袁盎被任为楚相,不久,因病辞官,闲居在家,景帝仍常派人向他寻计问策。梁王刘武入朝,窦太后想说服汉景帝以“殷道亲亲”为名立刘武为储君,汉景帝询问袁盎等通晓经术的大臣,袁盎等极力反对,主张“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并请求谒见窦太后,询问她:“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窦太后说:“吾复立帝子。”袁盎等引用宋宣公故事来说明这种办法会引发祸乱,窦太后便放弃了立刘武的想法,让刘武回到封国。刘武听说是袁盎说服的窦太后,因此怨恨袁盎,派人前去刺杀他。
第一个刺客来到关中后,打听袁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众人都赞不绝口。刺客就放弃了刺杀的计划,并提醒袁盎以后还会有十多批人前来刺杀,要他小心戒备。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里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许多怪事,便到棓生那里去占卜问吉凶。回家的时候,在安陵城门外面,被随后派来的梁国刺客刺杀而死。
继续阅读
三、成就和影响
1. 政治贡献
袁盎在政治上有着显着的贡献。他多次直言劝谏,不畏权贵,为朝廷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的思想,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吴楚七国叛乱期间,他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为平定叛乱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维护了汉朝的宗法制度。
2. 礼治思想
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他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他对尊卑礼节有着浓重的情节,劝谏文帝维持帝王的威严、拉退慎夫人的坐席、阻止宦官和文帝同车而乘等都是礼治思想的体现。在景帝立嗣的问题上,他大力反对窦太后立梁王为储君的主张,阐明传位嫡长子才是汉王朝的传统,最终瓦解了窦皇后的立嗣意图。袁盎的礼治思想对汉初的儒家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先声。
3. 对后世的影响
袁盎的事迹和礼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直言敢谏、不畏权贵的品质成为了后世官员的楷模,他的礼治思想也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袁盎的直言敢谏精神对后世官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官员们往往因为惧怕权贵而不敢直言,导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而袁盎却敢于在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