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他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同时,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此外,还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景帝还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
文化
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景帝末年任命文翁为蜀郡太守,文翁开创了郡国官学。对于思想,景帝也不再严厉禁止其他学派的发展。当时的西汉初期,朝廷流行的黄老学派,即以黄帝和老子命名的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景帝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这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以及被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外交
外交方面,景帝继续采取和匈奴和亲的政策,对匈奴进行安抚。同时在匈奴的边界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骚扰。
六、轶事典故
弈棋事件
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的世子刘贤入京,陪伴刘启喝酒下六博棋。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平时又很骄矜。在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不恭敬。刘启一怒之下,拿起棋盘打向刘贤,不料竟将他打死了。汉文帝得知后,派人将刘贤的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从此,刘濞怨恨刘启,认为他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为后续刘濞发动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劾奏之恨
刘启为太子时,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他们却不下车,违反了宫卫令。当时张释之担任公车令,掌管宫门事宜。他追上刘启和梁王,阻止他们进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向汉文帝弹劾刘启和梁王。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自责道:“教儿子不谨。”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亲自下达特赦令,刘启、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文帝觉察到张释之刚正不阿、不避权贵,就提拔他为中大夫。后来汉文帝去世,刘启即位。由于张释之因此事得罪了刘启,一年后就被贬为淮南王的国相,不久便过世了。后世学者评价刘启时指出:“张释之,文帝之名臣也,以劾奏之恨,斥死淮南。”
腰斩恩师
刘启的恩师晁错与刘启共同谋划削弱诸侯势力。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这激起了吴王刘濞等以“清君侧”为名发动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爆发时,刘启为了平息七国的愤怒,腰斩了晁错于东市。然而,这一举动并未能平息叛乱。晁错的悲惨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吮痈之怨
汉文帝曾得痈病(毒疮发作),其宠臣邓通经常为汉文帝吮吸毒疮。汉文帝曾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邓通回答说:“宜莫如太子(刘启)。”于是,太子刘启来到文帝寝宫探病。汉文帝便让刘启帮自己吮吸毒疮,但刘启始终下不去嘴。后来听说邓通经常为汉文帝吮吸毒疮,刘启便怨恨邓通。等到汉文帝驾崩,刘启即位后,当即将邓通罢官归家,没收邓通所有家产。馆陶长公主只好私下赐邓通财物,然而刘启却让官吏立刻没收,还让邓通“一簪不得着身”。于是馆陶长公主只好借给邓通衣服穿。邓通被刘启剥夺得身无分文,最终饿死在其他人家中。
冤杀周亚夫
汉文帝临终前曾劝诫刘启说:“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周亚夫作为西汉大将,在数月之间便率兵帮助刘启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于是刘启拜他为丞相。然而周亚夫担任丞相期间过于守正不阿,多次违背刘启意愿。刘启厌恶周亚夫“悻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