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占优,可保证弹性机动防御有足够的火力密度,我们防御的宽度和纵深还要再拉大,层次配置还要再加多,充分发挥‘民24’通用机枪的战术运用,这是我们对付敌优势重火力大规模杀伤的办法。”
“作战部署必须注意翼侧防护,兵力多囤少摆,前轻后重,还必须要留有足够的预备队,以封堵敌人的突破口,应对敌人的迂回包抄。”
桂率真点点头,道:“就按这么办。雨庵,你和参谋处万处长牵头,切实抓紧了。”
“是!”邱雨庵道,“我立即组织参谋处,形成详细的作战指导下达到各单位。”
从内心上讲,宋鸿飞并不赞成军委会高层这种将教导总队用于蹲坑填线的作战方式。
他认为教导总队应作为战略机动部队使用,灵活机动地用于战役上的薄弱环节,而不是?以己之短搏彼之长,用于一线填坑白白消耗掉。
宋鸿飞沉默了一下,叹道:“纵观整个淞沪战局的战略,日军处处主动,我们只能疲于应对,顾此失彼,偏偏我们最缺战役预备队。”
邱雨庵亦叹道:“尚未参战,我已切实感受到了,日军不过数个师团,怎么这么难打啊。”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桂率真无奈地叹道:“我们是以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对付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20年的内部混战,消耗了我们太多的元气了,艰难困苦,百废待兴。”
宋鸿飞道:“即使不计重装备火力的差距,日军一个师团战时编制可高达2.8万人,我军一个师编制9000人,就算是精锐的中央军调整师也要3个师才能与之抗衡,更别提我军普遍都空饷缺编,有的地方军一个师也就五六千人,5、6个师才顶日军一个。”
宋鸿飞又接着道:“日军有着完善的预备役和补充兵制度,对一线作战部队的补充是很迅速的。”
他接着道:“日军规定2年现役期满退伍后即转入预备役,预备役期满转入后备役,它们还有国民兵役制,平时组织进行军事训练,战时接受征召补充入伍。”
“战前的17个常设师团成立了几十年之久。以2年兵役期计,每个师团10年内就可以轮番训练出10几万的后备兵员,随时补充到这个师团中,相当于二次入伍重新在老部队服役,在火线就可以即缺、即补、即战,战斗力不减。”
“所以日军所谓仅仅一个师团的番号,但并不代表兵力只有2、3万人,即使不算额外配属加强的部队,有时候前后补充能达到4-5万人。”
“这就是为什么日军一线部队伤亡这么大,却还能持续作战的原因,像它们最早投入淞沪的第3、第11师团,尽管伤亡重大,但经过多轮补充兵员后还能继续作战,这也给我军造成‘它们怎么也打不完’的心理落差和畏惧感。”
邱雨庵由衷佩服地道:“鸿飞老弟,你研究得真是详尽无比!”
“这个家伙对日军战术战法的研究从‘九一八’的时候就开始了!”桂率真笑着说道,“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到中央军校、陆军大学授课的,百里将军都赞叹不已呢。”
宋鸿飞只是淡淡笑了笑,又道:“这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强大的体现,但我们在这方面实在差得太远了。我们教导总队和中央军已完成调整的部队还好,补充团都经过战术训练,也有战斗力。”
宋鸿飞继续说道:“有些省份来的补充团甚至都是一群放下了锄头刚学会打枪的老百姓,身体素质差,军事技战术水平完全没有!说真的,我都不忍就这样让他们上战场,这与送死无异。”
桂率真叹息道:“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和能力,国家刚刚在35年开始实施兵役法,内战打到37年才结束,短短1年多的时间根本编组不了多少后备兵员,也缺乏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