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话争取时间,这是双方都在使用的战术。马赛意图借此调整状态,马赫则是抓紧时间调兵遣将。
利用争取到的时间为下一步作战做准备,力求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压制对手。双方在这个大原则上并无不同,实施过程同样分秒必争,效果却完全不同。
决定努力效果差异的,是双方手中的资源量对比。
马赛的背后有“阿赖耶识”系统和一众魔法师素质者的支援,所以他才能迅恢复意识,并且在第一时间动远距离操纵,使用感应组件对两台III型进行狙击。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精彩一击,但这一击对战斗产生的影响,充其量也只是为II型增加了两个亮眼的击坠记录。
吾等数量众多()——“军团”任何时候都会让对手充分领教这句话的份量。
刚才的对话不过十几分钟,浮游型已经补充完毕,III型的数量也重新恢复到一个满编中队,而且全部都簇然一新。不但补充了损失的两架,连受损的几台机体也全数替换下来修整。
虽说在高音的空战中,气动外形有无遭受破坏会产生决定性的差异,可转眼之间便准备好替换的机体并投入使用。帝国的生产能力和财大气粗实在是夸张到令人指。
——不对劲。
马赛的心头划过一丝不安的违和感。
快生产和补充损失的确是“军团”的优势,可这里是公国的土地,帝国能投入的军事力量有限,“军团”也不例外。要像全面战争一样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投入大量补充机体,他们不担心兵力分散,导致其它方向兵力不足吗?如果不是,他们到底是怎么把这种规模的部队送入公国,又不被现的?
——正在行动的就是投入公国的全部“军团”战力?你这就叫做“先入为主”,马赛同学。
拥有魔法师素质,玛那感应能力高的人可以感受到“军团”的存在。感受力越强,对“军团”的定位越是精准,距离、方位、数量、移动度等等情报全部都能准确掌握。
由于这种雷达一样的能力存在,“军团”所有突击行动都会失去战术突然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做的尝试之一,便是将所有机体转入冻结状态进行运输,通过空投或是预先埋伏在某些地区,战斗开始时再激活。
通过实验证明完全可行后,很快就将这种措施运用在这一次的行动中了。
为了在不被外界察觉的前提下完成人员移送任务,帝国方面对使用铁路极度谨慎且缜密,整个移送计划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张以秒为单位的列车时刻表,容不得任何偏差,同样也不可能容许将宝贵的运力和线路用来搭载“军团”。
基于“冻结中的机体不会被察觉”这一特性和公国的地理环境,为实现“遭遇任何突状况时,战斗力都足以应对”这一目标,能采用的应对之道其实很明显。
提前在重要地段布设处于冻结状态的“军团”,由公国冰冷厚重的降雪加以掩盖,同时空中由预警型及伪装成商船的浮空运输舰载运空中作战所需要的备份机体。借由自然、管理学和科学技术,不可能实现的难题被克服了。
“要和我们玩心眼,你们还早了几百年呢。”
马赫扬起嘴角,终端界面里代表“军团”的光点持续增加。
面对依托数量优势展开防守反击的敌军,从正面突破绝非上策,或者是不可能。
要想突破众多敌军组成的多层立体防线,只能靠投入凌驾于敌军防线厚度之上的数量,集中一点突破,或是调动敌军制造出缝隙。
“自由军团”也好,共和国也好,并不具备那样的实力和数量。
不管是常规战力还是精锐部队,数量规模上都难以达到足以突破“军团”防线所需的最低限度。
他们不可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