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解读道“樊迟问先生一个人怎样做才算得上是智。先生说尽自己的能力去推广礼制、道德,让更多的人遵从礼制、道德,让更多的人懂得礼制、道德。尊敬鬼神,祭祀鬼神,但又不迷信鬼神,不被鬼神束缚。这样做就可以说算是智了。樊迟又问先生一个人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仁。孔子说仁者勇于承担别人不愿意承担的事,在论功劳面前总是把自己的功劳放在别人的后面。也就是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吃苦放在第一位,享受放在后面。这可以说是仁了。”
“傻啊?呵呵!”乐歌问道“这个樊迟是什么人?”
“他?”曾参回答道“樊须字子迟,亦称樊迟,齐国人,比先生小三十六岁。”
“哦?”
“他是个农民出身,不过很好学。”
“哦?”
“他曾向先生问种田种菜的事,先生答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
“呵呵呵!”乐歌笑道“你先生五谷不分!”
“先生骂他小人哉,樊须也。”
“哈哈哈!”乐歌听了,大笑。
“乐伯伯?”
“继续往下读!”
“是!乐伯伯!”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什么意思?”乐歌问道。
曾参解读道“先生说智者喜爱水的柔静,仁者喜爱山的沉稳;智者喜欢动中有静,仁者喜欢静中有动。智者能够从生活中得到快乐,仁者永远存在于别人的心中。”
“什么意思?”
“先生说智者与仁者的不同,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具备这些品德。”
“什么意思?”
曾参又解释道“先生的意思是智者生活得很快乐,为自己而活。而仁者,为别人而活。所以!仁者寿!”
“何谓‘仁者寿’?”
“也就是!别人永远记得仁者的恩德。”
“哦?”乐歌应道“你先生希望天下人都是仁者,有仁心。这样!天下人才会有幸福地生活。都自私的话?天下大乱。”
“然也!”
“可是?唉!”乐歌想说又不想说了。
“乐伯伯?”
“那只是希望、梦想而已!在乱世中,在现实生活中,人都是自私的。所以!我们要是过于无私了,我们生活得就不会太好!唉!不跟你跟争了,你继续往下读吧!”
“是!乐伯伯!”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什么意思?”
曾参解读道“先生说齐国通过礼制、德治的教化,可以达到鲁国现在的这个样子,鲁国通过礼制、德治的教化,就可以达到先王周朝的礼制之道了。”
“什么意思?”乐歌追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