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司马家在河内的地位,确实稳固如土皇帝,不过,他们的统治,不在于地主土豪地那种压迫,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掌控。
比起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更注重的是文学与名声的培养。
说起文学,东汉经学世家的产生与经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的兴盛发展密切相关。
在东汉经学传授提倡“家法”,并由此逐渐形成“家学”,累世传经,汉代提倡通经取仕,这样经学世家与入仕结合,由累世经学而至累世公卿,最终形成了经学世家。
比如说汉末著名的汝南袁家治《孟氏易》,弘农杨家世代治欧阳尚书。
可以说在东汉顶级的家族必须是治经的。
相对而言,汝南袁家的名声不如弘农杨家。
颍川荀家的名头,就一定能够压颍川陈家一头。
河内司马氏,同样做到了郡内翘楚。
司马家族博学好古的风气与专守一经的经学世家存在着学风新旧的区别。
司马氏家族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些典型的汉代经学世家有所不同,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司马氏家族视为东汉后期兴起的新兴文化家族似乎要显得更为合适。
一方面来说,在文化特质上,司马氏家族,属于东汉新兴的文化家族,崇尚博学兼通,经史并重,体现出东汉学术的新风气。
另一方面,在社会地位上,司马氏家族则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河内的地方大族,其婚烟、交往网络皆根植于地方社会,与河内乡里,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说起来,司马氏家族能在汉末的乱世中崛起,正是借助了乡里评论以及四方名气的培养,获得名士的称誉,最终跻身曹魏的政治名单之中,登上中央的政治舞台。
司马懿出身于这样一个学术与政治资源都很丰富的家族,日后成为权倾天下的权臣,三代经营,最终夺取曹魏政权,也就不难想象了。
相比较司马氏家族的雄厚家族资源,开创魏国的曹氏家族其实相比起来要寒微的多了。
陈寅恪先生曾经把司马氏夺取曹氏政权解释成为儒家豪族夺取非儒家寒族的集团政治斗争。
纵观历史,司马懿本人从建安十三年以曹操丞相文学掾的身份初登政治舞台开始,在曹魏政权中先后历仕三朝、两受顾命,并于正始十年发动高平陵之变,独揽朝政,为司马氏代魏奠定基础。
而论起来,司马懿出身于河内的地方大族,在曹魏政权中初期的活动,也得到了河内在朝势力的帮助。
毕竟一开始,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在政治上并不引人注目,也未能获得重用,这主要是由于其加入曹操集团的时机偏晚,当时曹操即将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其政权吸纳人オ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没有给司马懿留下多少施展才华的空间。
当然,随着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地位的日益提高,司马氏家族的交往圈与婚姻圈,也同样水涨船高,随之改变。
后期的司马懿他长期在中央的仕宦生涯,大大拓展了他的人际网络,与曹魏亲贵密切的交往、共事、联姻关系,使得司马爵的权势网络深深地植根于曹魏政权的内部,形成了“三祖之寓于魏世”的特殊政治局面。
也正是通过司马懿数十年仕宦生涯的经营,其在曹魏政权中积累了广泛的人事资源,并与颕川荀氏、陈氏这样具有国性声望的政治家族建立了关系,其婚烟网络也突破了乡里地域的界限,先后与泰山羊氏、东海王氏这样的两汉名族经学世家联姻。
这一权势网络的编织形成,标志着司马氏家族从一个地方性的大族逐步成长为在曹魏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政治家族,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所积聚的力量对于魏晋之际的政治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