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一万四千里,真是万国来朝,天下一家啊!
少女说着说着,语调高亢激扬,彷佛又回到了那个令人向往的时代。黑衣人和红叶在一旁也听呆了,红叶惊讶地问道“公主,那个李淳风也死了近两百年了,你怎么知道他这么多的故事?”
少女谈谈地回道“这些前朝的故事,宫中都是有实录记载的。”
红衣少女继续说道“后来李淳风就一直在宫内的太史局为官,他在执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的太史局中如鱼得水、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本以为可以这样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
徐至在暗处也是听的津津有味,只见那少女继续说道可是贞观十一年七八月间,天气反常,竟然下了两个月的连绵大雨,泾河、渭河、洛水暴涨,大水冲入东都洛阳行宫,毁坏宫廷民舍千余间,溺死兵民六千余人,前朝的一些余孽借着天变,死灰复燃,鼓动百姓暴动。太宗听了东都的奏报,十分震怒,一边严责地方修缮皇宫、赈济灾民,一边命令百官上书言事,极言过失。各位大臣也是应召陈言,多切时弊。
而此时太史局中各位官员的观点论断,更是被太宗寄予了厚望。太宗希望这些官员能够从天文历数的角度证明此次天降暴雨只是警示朝庭的政策有些偏失,而不是像民间所传的那样大唐即将面临大的灾难。
这些太史局的官员当然明白皇上的良苦用心,都极力说明这只是一次自然现象,历朝历代都会发生,甚至连尧舜时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希望太宗轻徭役,薄赋税,少战争,多与民休息,自然就会天象顺和,风调雨顺了。
李淳风每天都在瞧着天,问着卦,希望上天能够怜悯苍生,早点结束这场大灾难,他并没有顺从各位大人的意见,因为他从内心感到了上天的震怒,这也预示了刚刚建立的大唐即将面临新的变局,这也是他不希望看到。
于是他向太宗请了一个月的长假,独自一人冒雨回到了终南山,决定将此事向师父求教,听听他老人家的见解,也解解自己心中的困惑。
袁天罡见弟子李淳风突然冒雨回来,也是吃了一惊。李淳风向师父说明了来意,袁天罡思考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说道“徒儿,为师一直跟你说过,要洞悉上天的旨意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上天蕴含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这是人间万物所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天道无穷,人力有限的道理。
李淳风说道“弟子明白师父说的道理就是“人算不如天算”,那世间芸芸众生就不能窥视一点点上天的意图吗?”
袁天罡摇了摇头说道“人是不可能知道上天的安排,否则所有的人都会按照事先知道的,趋吉避凶,还需要勤奋刻苦,积极上进干什么呢?如果没有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痛苦,那还有人间百态吗?”
李淳风也叹了一口气说道“是啊,弟子也明白上天奖勤罚惰,惩恶扬善的道理,但是此次弟子也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拯救千千万万的百姓免于天灾,难道上天就没有一丝好生之德吗?”
袁天罡笑道“傻徒儿,你还是跳不出人间的一个情义啊,你这样是悟不出天道的,其实上天既有好生之德,也杀罚之心,只是针对不同人、不同时局罢了!”
袁天罡见李淳风苦苦哀求,也有些动了恻隐之心,毕竟两人有十多年的师徒之谊,朝夕相伴之情,最后他对李淳风说道
“徒儿,为师在一本古书上见过远古三代时,禹王为了治水,曾经在禹山祭拜过上天,得到了上天的旨意,从而改变了他父王鲧的治水方略,改堵为疏,才治好数百年的水患,拯救了天下亿万百姓的性命,说不定此古法可行。”
师徒俩按照古法,在终南山金顶的一片空地上搭起了一座三丈高的祭台,高台上摆好了牺牲祭品,四周插满了五色的旗帜,师徒俩事先沐浴斋戒了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