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细节,再好好研究。不可行,臣就不再花心思了。
赵瑗越看于允文越觉是他不顺眼,刚有个想法就跑来跟皇帝说,当皇帝是你爹呀,即使是你爹,也不该饭点过来。
晚半个时辰再来嘛,这样他就离开皇宫回府了。你们想说多久就说多久。开场白讲半晌都没关系。
当于允文不急不缓地讲了他的想法,赵瑗选择了沉默,另外两人也选择沉默。
有惊住的,也有不知如何接话的。
于允文的心扑通扑通跳的迅猛。他嘴上说的是,不可行他就不再想了。其实,他想的是,如果皇帝推翻了他的想法,他再深入的想想,把可行性列个一二三出来。
屋檐上的雨滴落在青石砖上,隔着门窗,依旧能听到嘀嘀嗒嗒的声音。仿若是位茫茫然,踌躇不前的少年。
良久后,皇帝说“可以考虑。”接着轻叹了口气,“可不可行,不在于此计本身,在于有没有办法把整件事操作起来。”
他把目光投向两位皇子,“你们认为最难的是什么?”
赵瑗和赵渠相视了一眼。
赵瑗是大哥,先开了口“淮水肯定是挡不住金军的,就看长江了。按地势来分析,金军若是南下,攻破淮水,大军会从采石矶渡江,若是采石矶能挡住,他们或许会选择东进三百里,在江都渡江。
最难的是这两个地方将领人选,不但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要有必胜的信念。保住杭州,才算是胜。”
赵瑗的话,令于允文对他刮目相看。先不说他对战事的了解和爱民之心,但这个必胜的信念,就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自己想的是视死如归。
对,是要有必胜的信念!因为一个将领的思想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周围的人。当一个人想到一定会胜利时,才会无所畏惧,才会更加英勇。
皇帝望向了赵渠。
赵渠说“若是金国的皇帝能随大军亲征就好了,等他们到了淮水北岸,找一批刺客高手,把皇帝杀掉。众龙无首,金军将会大乱,这样就减轻了南线的压力。时间点要把握好,最好在消息传过来的当日。因为太早了,他们会搬师回去,汴梁的大军有危险。”
于允文觉得自己的想法,就够大胆了,这个二皇子更敢想啊!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皇帝要是那么好暗杀,金国有几千个皇帝也被杀掉了。
御书房里又一次静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皇帝看着赵渠说“你的意思是,最难的是找杀手,对吗?”接着扫视了一遍眼前的三个人,“要大胆的去想,然后小心求证。刺杀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
赵瑗“可以让那边的暗人刺杀,或是给他们制造矛盾,让他们自己人造反。”
皇帝“最重要的是怎么说服金国皇帝,在两年后率大军亲征。亲征前又把都城迁到了汴梁。因为我们的准备工作至少要两年。两年内,不能让他们有出兵的想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于允文“两年恐怕不够,造船一项至少都要三年,要迅速快的车船。”
皇帝“现在已经有二十多艘大船,五十多艘中型船。大船可载七八百人;中型船载三四百人。都是车船。”
于允文惊喜道“陛下此前也考虑了臣的方法?”
皇帝看了一眼赵瑗说“没有。是为水战做的准备。”
四个人越探讨越兴奋。近大半年来,赵瑗第一次感受到了,在宫里的时间过的也挺快。
直到福全在御书房外扣门,大声说“普安王府来人寻大殿下。”
大家才发现天快黑了。
------题外话------
今天加更。
656547293269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