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究瞪着眼睛,原先的怒气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你……”
大概是太过震惊,他伸着手指指点点,却没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他的心里已经是翻江倒海,无法平息。
秦轲所讲述的,自然是他这几天讲述的礼法《射义》的内容。
开篇既然有个义字,自然谈的不仅仅是射箭,更是谈到了为人应如何修身,也是在说君子如何自持。而这些的道理,统统都离不开“仁义”二字。
从前朝稷上学宫开讲“仁义”之学开始,仁义之说已经历经数百年而未倒,甚至在这样的漫长的历史之中,璀璨发亮。
荆吴立足于吴国的废墟之上,依靠的,不仅仅只是公正的律法,更是教化万民的仁义学说。王玄微说荆吴“王霸兼用”,倒是一点没错。
也是因为内修律法,外教万民,荆吴才能把那破碎的吴国万民的民心重新凝聚在了一起,由此才能开创了一个新的清平盛世。
所以他教授的这些东西,自然都是这些学子们在将来的荆吴朝堂的立身资本。
当然,荆吴毕竟立国尚短,开设学堂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要把这些东西原原本本地教授给这些学子,仍然需要不少时间。
他也从来没有指望过让这些学子一口就吃成个胖子。但他最看不过的,是那些有天赋又碰上了这样百年难得一遇的机遇却不去珍惜的学子,秦轲今日在他的课堂上浑浑噩噩的作为,等于是触碰到了他心中最沉重的那根弦。
只是,偏偏是这样他看起来不思进取的一个学生,却能把他讲述的《射义》讲述得如此清楚明了。
“这是谁教你的?”老学究长长地叹息了一口气,放下了指着秦轲的手,眼神柔和地看着他。
秦轲看着他,轻声回答道:“师父。”
“那,不知道你师父是哪位大儒?”老学究带着几分恭敬,缓声问道。
秦轲想了想,摇了摇头:“我师父不是大儒,自己也从来没提过他是个儒生。”
“不是儒家之人,竟然能对儒家之说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老学究眼神惊讶,几乎发出亮光,“我能否有一日向他讨教讨教?”
秦轲低下头,摇了摇,低声道:“他不在了。”
其实他说的不在,意思只不过是师父不在他身边了而已。当然这位在荆吴太学堂内一心教授圣贤书的老学究自然不清楚这一点,听到秦轲说到“不在了”这三个字,他眼中顿时露出几分悲哀的神色来。
他伸出手,放在秦轲的肩膀上,轻声安慰道:“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节哀顺变吧。”
这种话其实秦轲听了也有不少,毕竟那几年,秦轲一直真的以为自己的师父是病死在了卧榻上,那些受过他恩惠的村民们都十分感念,否则也不会有他师父在山中那样一座还不错的墓室了。
但现在他听见这种话,心里却只觉得怪异。
老学究看着秦轲,还是提醒了一句道:“虽然说你有过名师教导,又有足够的资质天赋。但修学绝非一日两日之功,这一辈子,都不应该停止。不可轻视学业,更不可荒废,否则将来仍是一事无成。记住!”
“我其实也没想成什么事儿。”秦轲用自己才听得到的声音说道,他只是来荆吴寻找师父下落的,只是昨晚他终究是被诸葛宛陵那个世界里的深邃所惊,所以一时间还是没敢直接开口询问。
不过这些事情,也只能埋在他自己的心里,不能让别人知道。
老学究坐了回去,继续讲课,课堂上似乎又恢复了原先的平和,仍然是老学究持续不断的授业声,仍然是学子们有如浪涛的朗读声,只不过似乎众人的心思都有了几分飘忽,许多人的眼睛在秦轲身上飘来飘去,有好奇,有惊叹,当然,还有几分则是他不能理解的警惕和厌恶。
大约又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