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的悲剧,有别人的原因,但更多是自己的原因。
刘庆入了学,刘娥继续刺绣,一年下来,手里有了三两的私房钱。
靠着她刺绣给家里的钱,刘家的生活还算不错。
刘娥觉得或许是因为她能给家里赚钱,如今她十六岁了,家里人也没提过要给她找个夫婿。
刘庆入学才一年,在学问上还没入门,不过认识些许字,穿着儒衫摇头晃脑念些句子,在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面前充了读书人罢了。
但就算是这样,刘庆每年入学的花费也不少,平时用的笔墨纸砚,穿的衣服,买书也是一项大开销。
一本入门级的三字经就要花费八百文,这还是不能不花的钱。
而且刘庆入学迟,基础比别人差,要赶得上别人的进度,课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那么那些书就不能不买。
再一个刘庆已经是十四岁的大小伙子了,跟随同窗去文会增长见识或者去春游作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时候身上不带个一两银子都说不过去。
一来二去,银子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不过是入学一年时间就已经花了十两。
刘庆要读出个名堂还遥遥无期呢,刘父一想到以后去府城赶考要花费的巨额银子,就急的饭都吃不下去。
这种时候当然是要珍惜家里的每一文钱,刘娥觉得,为了她这个摇钱树能多为家里挣些钱,说不定刘家要留她到二十岁。
刘娥上辈子在张家受尽了苦楚,不嫁人正好。何况是她提议刘庆去上学的,既然要享受以后的好处,现在的苦就不能不吃。
刘娥苦练刺绣技艺,刘庆回来的时候还让弟弟教自己识字,一年下来收获不小。
刘父见刘娥年岁渐大,求亲的小伙子踏破了门槛,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这些来求亲的都是什么人啊,没家没业的,也敢来他刘家提亲?
他们家刘娥养的跟珍珠一样,更有一手刺绣的好手艺。以后的夫家不说能帮衬刘庆吧,至少也要让刘娥过上小富生活。
当初刘娥可是拒绝了赵大善人呢,他女儿一等一的好相貌,人也聪明,不能让这些一穷二白的毛头小子给糟蹋了。
刘父自认为在大局观上看的还是很清楚的,那没良心的人家拘着女孩儿刺绣,一直绣到三四十岁,成老姑娘了,永远嫁不出去。
就靠女人刺绣那点儿钱养家生活,那种人是他最不屑的。
刘父是既想要好处,又想要好名声。
两全的方法就只有把女儿嫁个富贵人家。
以后人家指头缝里露出来一点儿就够庆儿读书上进了。
况且如果庆儿读书读得好,别说几十两银子,就是上千两银子他们也得给,哪个商人不想家里有个当官儿的靠山。
他闺女这么美的人,提亲的人怎么都是些穷苦人家呢?
刘父一拍脑袋,突然想起来,噢,原来是他女儿的美名没有宣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