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仁总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个有故事的人,便试探地打听道,“你说你的拉面技艺是偷学的,能不能说来听听?”
年轻人忽然笑了,不过他倒没有避讳,就当是和一个食客闲聊般的,把自己偷学拉面的故事讲了出来。
原来他叫赖小年,今年十六了,过小年的时候生的,所以父母就给取了这么个名字。
他父母也是小食摊贩,以前就是卖汤饼的,不过父母手艺不精,也是没正经学过厨艺,之所以卖汤饼,也不过是为了在东京城里讨生活罢了。
一开始别说铺子了,固定的摊子也没有,就挑着担子,在城里的贫民区和苦力集中的市场上沿街叫卖,虽然赚不了几个钱,但也能保证一家三口有吃有喝了。
赖小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跟着父母走街串巷的日子,早上早起,晚上晚归,父亲的担子一头挑着桌椅板凳,一头挑着幼小的他,而母亲则挑着灶头和面团,就这样,一家三口日子过的虽苦,但苦中带乐。
穷苦人一日两餐,但这两顿却非常的重要,一顿吃不好,要么干活没劲,要么晚上睡不着。
所以赖小年的父母做的汤饼虽然味道一般,但贵在分量足,正因为他们买卖做的实在,倒也有不少固定的食客。
杨怀仁听到这里,免不了想起当初的王夏莲来,王记汤饼同样是味道一般分量来凑的,所以随着赖小年的讲述,很容易在脑海里产生一幅两口子担着摊子和孩子走街串巷叫卖汤饼的温暖画面。
后来随着赖小年慢慢长大,父母也没有多余的闲钱供他读书识字,他从六七岁,便开始给父母帮忙了。
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成人,母亲肩上的那一副担子,也终于转移到了他的肩膀上,同时,随着父母年纪的增长,长时间从早忙到晚,从东城走到西城的长距离叫卖,也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
所以赖小年暗暗发誓,他要把父母的这份担子部挑到自己的肩膀上来,让父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他觉得像父母一样挑着面摊沿街叫卖汤饼生意是不会有什么起色的,原因在于他们制作的汤饼,味道真的不行。
于是赖小年便四处打听,寻找收学徒的有点名气的酒楼或食庐,想着先去人家那里学点本事,积攒些本钱,然后再找机会自己开店。
年轻人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又一次残酷地拒绝了他的美梦。
去年的时候,要说城中最火的酒楼,那一定是非随园莫属了,而且随园最初的招牌牛肉面,实际上就是一种改良过的汤饼。
赖小年觉得学做拉面,就是他能够擅长和喜欢的事情,于是便自告奋勇,一个人跑去随园自荐,想成为随园后厨的一名小学徒。
但随园的用人规矩被杨怀仁制定的很严格,哪怕是一个帮厨的小学徒,或者是一个跑堂的小二哥,要求都非常严格的。
最低的要求,就是至少有两年从事这个行业的经验,没有经验的人是一律不要的。
而且就算赖小年真的能进了随园当学徒,也要跟随园签一份最少五年长度的死约,虽然随园不像有的酒楼那样,只给学徒管吃管住却不给工钱,但给学徒的工钱,也只能满足一个人的生活必须而已。
赖小年是家中独子,还要照顾父母和家里的摊子,也没法完成一份长期留在酒楼里的工作。
后来他又去了很多其他的酒楼应征,也都没有酒楼愿意留下他,甚至有的酒楼一见到他的样子,就直接拒绝了他,还笑话他长这个样子,怕吓到来吃饭的客人。
赖小年很伤心,他的生理缺陷,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并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因此埋怨过一直疼爱他的父母。
所以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是不让他当学徒嘛,他偏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