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身心意志都已经极为成熟,只要放到岗位上就能很好的发挥出个人能量来。
可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些人参加高考是在1977年的秋天,入学却是1978年的春天,那么他们毕业就是1982年春节前的1月份。
应该说,学校给他们分配的方向倒是不错。
国家部委、大型央企、研究院、电视台、广播台、报社……是些常人仰视的好去处。
可这些地方偏偏因为历史的拨乱反正人满为患,又讲究论资排辈。
许多人被到了新单位,只能顶着国家编制,干一些轻松却无实际意义的工作。
就像和霍欣关系不错的一个学姐。
本来去了电视台兴高采烈,还以为有机会怕凭专业能参加译制电视剧一类的工作。
可没想到被分派的唯一的工作就是在剧场录戏剧的时候找电工。
然后守在外面等着结束,再帮同事们把台里设备拿回去。
为此,霍欣不免疑惑且愤愤不平。
理想和现实究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上了四年大学,精通外语的人才啊!难道就只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吗?
难道像这样把真正的人才闲职,就靠着那些小商小贩的瞎鼓捣。
我们的国家经济就能搞上去了?就能追回那失去的十年吗?
她连想想都会替那个学姐感到难过。
要是让她像学姐那样庸庸碌碌僵尸一样的活,她可实在受不了。
幸好她还有一些来自于家庭的关系帮忙,不至于让她沦落到这种境地。
多亏她未雨绸缪,先来到了一个外资企业做实习。
现在看来,虽然是她当初有点任性,冲着宁卫民才非要来的草率决定。
却也阴差阳错算是走了一步妙棋。
这样的工作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别看没什么国家编制和职位,可管着十几个人,权力也不比科长小。
关键是收入高,专业也有了用处。
她现在实习期月收入就能顶上普通人一年了。
而且天天都要穿着体面,需要和外国宾客打交道的。
除了不能分房,其他哪一点,都比国家单位要强。
说到这里,她真正不能不承认,其实宁卫民这个人,才是最让生活里她看不懂,料不到的事儿。
可偏偏这种看不懂和料不到,却又是最让她惊喜的。
说真的,她虽然知道宁卫民是怎样赚来的钱,却想不通宁卫民为什么能赚到这么多的钱。
她从一开始就没怎么看重宁卫民要帮着那些“艺术家”搞得寄卖小生意,反倒是替宁卫民担心了不少日子。
完没想到最后宁卫民竟轻而易举的,一步步让斋宫变成了一台赚钱的机器。
想必就连宋总经理看到本月斋宫的账目也要吃惊吧?
一个本来是每月需要花费数千元来维持的陈列馆,现在居然变成了盈利接近万元了。
除了宁卫民,还有谁能有本事,做得到这样的奇迹?
为此,她经常忍不住回忆起过去,并且在奇怪。
自己为什么会对宁卫民的观感产生那么巨大的反差。
过去明明看他那么讨厌,知道他没学历。
而现在,感到他却是无所不能,远比那些大学里的男生要睿智得多。
他的侧脸就像雕塑家用刀子雕出来的线条,是那么精致,那么迷人。
他硬朗的气质让他没有一点白面小生的奶气。
反倒让人想起了《追捕》里的杜秋。
嗯……这应该就算是爱情了吧?
是啊,表姐不是常告诉自己吗?
说爱情就是因为距离产生的好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