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221、(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不就是成了皇帝舅家的大地主么?地方上的郡望族、县望族便会通过这种经济上的机会,实现经济实力坐大的一步。而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所面对的,与汉代选官制度一致,都是这张漫天罗网。死机后,到底应该怪“软件”九品中正呢?

东汉以降,随着引发西汉末年全面危机的土地兼并问题第一次在大一统帝国体制内爆发,在历经西汉末年一系列改革而毫无显著效果之后,先是内在地催化了统治阶级的内部政权转移(莽新篡汉),而后又从中低层爆发了对莽新施政的激烈抵抗,经过一番群雄乱局后,方才由大洗牌后在关东豪族支持下上位的南阳刘氏创建了东汉政权。

东汉政治从一开始就是妥协性的,因为他压根就不是刘邦、朱元璋式的底层上位,而是关东大地主大奴隶主的实力联合,所以我们会在明面上看到东汉在明章之治后期便开始了衰弱,在整整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皇权被外戚与宦官当做“沾了血的接力棒”玩儿(公元88年到公元189年,取个整就是一个世纪),甚至让人产生了类似中晚唐神策军与藩镇成为帝国支柱那般,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是东汉政治的常态的错觉。外戚是什么?不就是成了皇帝舅家的大地主么?宦官是什么?不就是皇帝的内侍以及京城附近的大地主么?而他宗室又是什么,当然也是大地主咯。由于土地兼并问题的第一次大规模爆发,统治阶层连连应对失败,最后干脆就不玩“火”了,洗洗牌,大家一团和气糊弄过去就得了,所以东汉的土地兼并问题,便只会在上峰暧昧的暖被窝下面,越捂越严重,大地主与大奴隶主只会越来越大,自耕农、佃农、雇农乃至奴客,只会越来越小。地方上的郡望族、县望族便会通过这种经济上的机会,实现经济实力坐大的一步。

而后,由于在汉制中,郡县长官的下属不归朝廷任命,而是守令自行征辟,县级大地主大奴隶主与郡级大地主大奴隶主,砸钱培养点学问也是没问题的,一旦自身或后辈通过征辟与察举成为汉帝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僚,入仕第一人以后的整个家族便能通过权力的毛细血管,托人脉、找关系,通过一层层的婚媾关系(姻亲)、门生关系(经律)、主吏关系(官宦),安插编织起自己在郡、在县的关系网络。哪怕第一步是通过“买官”得来的(东汉多得是这种机会),也能照样编织不误。这是实现地方政治坐大的一步。

与前一条并行不悖的是,无论是经学,还是律学,还是经律双修,大地主与大奴隶主总是有最大优势砸钱培养的,毕竟竹简不菲、求师不易,那么占据经济地位优势的家族,完全可以发展“经律世家”,实现对于“统治知识”的垄断,那么日后一切向这个家族求学的士人,便全数成为这个家族的“门生”,即便这个家族不入仕,也能在“清流界”“月旦评界”获取“流量”中心级别的“学术”影响力,何况像袁氏、杨氏那样一边入仕一边治学,集齐了大户世家、官宦世家、学阀世家等成就,再被士人圈子一吹,就获得了名士世家的成就,生生通过三四代人便实现了东汉家族锦标赛的“大满贯”。

当然,前述经济大户、政治官宦、经律学阀、舆论名士也可以随便一个为先,慢慢集齐“大满贯”,寒鲲举的这个以经济基础为先的例子,只是其中最容易、最快捷的一个。这就是地方世家逐步渗透汉代选官制度的方式,注意,我用的动词不是破坏性的“瓦解”、“销蚀”,而是参与性的“渗透”,这就是这股子形势最可怕的地方,你根本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对手,因为对手是张“漫天罗网”。而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所面对的,与汉代选官制度一致,都是这张漫天罗网。

那么以九品中正为核心的魏晋南朝选官制度是为何能替代以察举征辟为核心的汉代选官制度呢?因为二三十年的汉末大乱把汉代选官制度的基层执行根基搞残废了,曹魏政权不得不重新建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