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华夏军队的官兵们体力普遍非常的虚弱,造成了一门山炮要三十个战士才能搬得动,战时为了搬运炮弹和大炮,士兵们为了减轻负重,甚至连被子都不带,晚上就盖着棉大衣过夜。
而反观日军第十一军此次参加常德会战的步兵,最低程度还可以吃上大米饭,饼干和牛肉罐头,这也是为什么日军官兵在肉搏和拼刺中占据优势的最基础原因。
而常德城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277年就已经有着名的大将张若在这里建市,当时的名字就叫做张若城,并不是砖石结构,而是土城。
因为常德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作战,城市也被摧毁多次。而且湘西北少数民族众多,经常发生民族冲突和少数民族叛乱事件,任何一个这里的城市都必须具备一定防御能力,而作为湘西北的重镇,常德始终保持着高大的土质城墙。
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大宋在这里编组地方武装“常德军”,由此该城改名为常德,并且沿用至今。
到了明朝初期,也就是明洪武六年,大明常德守将孙德将土制城墙改为砖石结构,到了清代,常德城墙又经过多次维修和增建,成为一个非常坚固的城市。
其后因为战乱,常德城墙几次被毁,几次重建,到清末尚且比较完整,不过后来,随着现代化武器的出现,尤其是重炮和强力炸药的出现,再高大的城墙也难以抵抗长时间的攻击,于是,常德城的城墙便开始不被当地政府和军队的重视了。
后来,当地政府因为防洪和发展交通等原因,将常德的城墙拆毁了不少,甚至连北面的城门都给拆了,可是,即便如此,在常德会战开打之前,常德城仍然保留着不少古代的高大城墙,还有比城墙更重要的护城河,这些对第五十七的防御都起到了很大帮助。
面对日军第十一军进攻部队的包围,第五十七师余师长也是早就对常德城的布防做出了部署,其中,余师长命令第一百六十九团负责防守常德城北,命令第一百七十团负责防守城西,命令第一百七十一团负责防守城东。
命令第七十四军配属到第五十七师作战的炮兵团第三营,进入常德城,作为城内防御的炮兵力量,同时,命令炮兵团第三营还兼顾城南的防御,另外还有一个平射炮排和一个高射炮排,全都在常德城内待命。
另外,对于第五十七师的官兵们来说,常德的防御工事还是能让他们放心的,因为,常德自从日军入侵湘省的一九三八年开始,就开始进行防御工事的修建,到现在已经不断的修筑了五年的时间了。
不过,常德城的防御工事虽然修筑的时间很长,但是常德城的防御工事在当时修建的时候,还是遗漏了两个很大的缺点:
第一是,常德城的南面背靠着七百米宽的沅江,而沅江的水流很湍急,只能依靠渡船进行运输,一旦常德的华夏军队遭遇日军进攻部队正面包围的话,守城的华夏军队想要撤退到后方就会非常的困难。
第二点就是常德城虽然不大,但城内的五千多座建筑,大半都是木制建筑,在现代化的武器面前不能算是坚固,也不能防弹,更不能防炮,尤其怕火,这种不大的城市,难以长时间的抵抗日军进攻部队重武器的轰击和空军的轰炸。
而且,由于城市不大,如果华夏军队在城内放置较多的防守兵力,则华夏军队难以进行有效隐蔽,往往还没看到日军的步兵攻击,就会被日军进攻部队的重武器密集的杀伤,非常的得不偿失。
可是,如果华夏军队在城内放置的兵力较少的话,虽然能够减少在日军进攻部队重武器打击下的伤亡,但又无法在城内的防御战中坚持太久,总而言之,常德城内的防御态势是很不利的。
第五十七师的余师长在很早之前就再三的勘察过常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