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了佛,才方便借佛家之手,取道家基业。
拓跋嗣也确实是这么干的。
现在,形势调转了。魏国道教被先皇打压尚未恢复元气,佛教则富得流油。
皇帝都不免嫉妒。
恰逢其时,拓跋焘发现:身边大臣、太尉崔浩是道教徒。
于是,拓跋焘顺势而为,似乎是受崔浩影响,转向道教。
由崔浩牵线,他结识了道教天师寇谦之。
于是,他彻底转变信仰,一心修道。
其实这是他的精心布局。
他要借道教之手,搞垮魏国境内的佛教,并找借口没收佛教田产、将相关人员判入奴籍。
拓跋焘是皇帝中的顶级武夫。在这个时代,他是媲美刘裕的唯二武主。
但他却一点也不鲁莽。
他知道佛教势力盘根错节、底蕴深厚,于是先试探一下:他颁布新的征兵令,规定魏国所有50岁以下男丁,都必须服兵役。无论什么出身、归属。
这个征兵令显然包括佛教徒。
明眼人甚至看得出:这就是针对佛教徒的军令。
新的征兵令一出,佛教果然反应激烈。他们千方百计设法逃避兵役。
拓跋焘也不立即追究。
他看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命人暗地里收集着证据。
拓跋焘的如意算盘打得呱呱响。
他不知道,崔浩、寇谦之,以及寇谦之身后的赵作义,算盘打得比他更响。
幸好遇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