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是魏国第三代皇帝。
他的爷爷拓跋珪、老爹拓跋嗣都是一代雄主,为他打下了良好基础。
拓跋焘本人武力值极高,又重用汉人崔浩弥补文韬短板。他注定要带领魏国走向辉煌。
在拓跋焘时期,魏国先是灭了胡夏,获得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关中及周边大片地区。
后来又彻底击垮柔然,将其驱赶到极北苦寒之地。
魏国在河套南北设立北疆六镇,占据了原来柔然掌控的大部分区域。
随后覆灭北燕、北凉,将东北、西北收进版图。
此时的魏国,国土面积是290万平方公里,人口3320万。
同时期的南方刘宋国,面积270万平方公里,人口1740万。
魏国的税收体系与刘宋国差不多,基本照抄汉人的晋朝。
但魏国军事体系与刘宋朝廷有极大区别。
主要体现在:魏国男子全民皆兵,终其一生要服役多次;出征时装备自带、不发军饷;官兵收获全靠抢劫分赃。
后世华人耳熟能详的花木兰,其实是鲜卑族,魏国人。
她代父从军,就是参加魏国攻打柔然的战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些诗句描述的,就是花木兰为了替父出征,自费购买装备的情形。
因为自费出征,魏国军队里便经常出现一种普遍而奇特的现象:许多军士在退伍后成为奴隶。
这是因为,许多战士在加入军队前,借了钱财购买战马、武器,但运气不好,参加的战役没有抢到多少财物。
加上军功不多、分配微薄,一部分军士退伍时无力偿还债务,只能卖身为奴。
魏国军队最喜欢的是参加灭胡夏、剿柔然、吞并北燕和北凉这样的战争。
这样的战争中,军队所得到的收获,往往是一国财富中的大半,每个士兵都有巨大回报。
相反,魏国与刘宋国军队在黄河~淮河之间的拉锯战,在魏国军人眼里,那是鸡肋战争,冒死参战却捞不回本钱,次次血亏。
因为这些战役的收获,最多就是缴获一些粮草辎重。
这种收获对动辄上万的军士们来说,实在微不足道。官兵没东西可分。
皇帝拓跋焘领导魏国统一北方后,除了南方的刘宋,再没有什么有油水的战争对象了。
而刘宋国实力与魏国不相上下,双方都还没打算决一死战。
这样的国际形势,叠加魏国的军事体制,使得魏国国内矛盾加剧,冲突多了起来。
最主流的矛盾,是鲜卑势力与汉族势力的矛盾。
魏国首都平城为中心的东部地区,鲜卑族人口为主导。
长安城为中心的关中及周边地区,汉族人为主,氐、羌、羯、匈奴族人为辅。
太平真君六年,关中西部杏城匈奴人盖吴发动起义,宣布脱离魏国朝廷统治。
他的行动得到许多氐族、羌族、汉族人响应。
盖吴很快组成十万人的大军,并攻向长安城。
驻守长安城的北魏主官是高凉王、长安将军拓跋纥。
叛军攻来时,拓跋纥亲自领兵出城迎战。
几番交战后,官兵大败、拓跋纥战死。
长安城内魏军立即闭门死守,不出城与盖吴军对战。
盖吴军多数是乌合之众,又没有攻城器械,对长安城无可奈何。
皇帝拓跋焘收到战报,立即派大将军叔孙跋增援长安城。
叔孙跋军队与盖吴叛军在长安附近遭遇,展开激战。
盖吴的乌合军不敌叔孙跋的正规军,死伤三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