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吴见长安城城防坚固、援军太厉害,于是率军向西撤退,去攻打另一重镇安定城。
这次他们运气不错。
安定城防军有人哗变,在城内接应起义军。
盖吴军拿下了安定城。
有了大城为据点,盖吴自称“天台王”。
周边各族人积极响应,起义军势力迅速壮大。
没多久,安定城附近多数中小城镇都归附起义军。
盖吴在关中地区的起义,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河东郡汾阴地区汉族豪强薛永宗、薛安都等人,也募集军队,扯起反魏大旗,与天台王盖吴形成呼应之势。
魏国朝廷对几乎半边国土失去控制。
面对这样的乱局,作为战争狂主的魏国皇帝拓跋焘,却一点也不担心。
不但不担心,他反而有些窃喜。
因为他看到了另一层良机:顺手对付佛教。
拓跋焘迅速调整治国方略,把自己原有计划与叛乱现状结合起来,制定了一个“一石二鸟”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拓跋焘既要击垮叛军,也要顺手把境内佛教一锅端,全部收拾掉。
在他看来,只是平定叛军,战斗过程稀松平淡不说,战争的结果也一定是油水不大。
没什么油水,自掏腰包打赏官兵,拓跋焘觉得肉疼,官兵们也觉得不过瘾、没什么积极性。
叛军的地盘、人口、财富,原本就是自家锅里的肉,没什么搞头。
而把佛教拉扯进这场叛乱里,那就完全不同了。
不管是大司马、大将军,还是领军将军、带兵校尉、以及参战军士,都知道佛教是块大肥肉。
平定盖吴、薛永宗之叛,官兵积极性不会高。但如果在盖吴、薛永宗之尾,再加上一个佛教,那参战官兵一定会嗷嗷叫唤、士气陡涨几个台阶。
参加这样的战斗,将军、校尉,部曲、军士,都会加大投入,置办最好良马、购买最利兵器、鼓起最佳斗志,然后争先冲锋、奋勇杀敌。
因为,佛教实在太肥了,剿灭它的回报必定丰厚无比。
嘿嘿,以这样的军队对付区区不到二十万叛军,相信不劳自己亲征,叛军必被摧枯拉朽击溃。
——拓跋焘胸有成竹这样想着。
唯一要做的准备,是将佛教徒卷入叛军的证据,“收集”得扎实一些。
佛教背后站着的势力,也是鲜卑贵族、汉族豪强,不乏朝中高官、部落首领、士族领袖,对付他们,容不得半点疏漏。
老爹当年是如何对道教进行抢劫的,拓跋焘现在打算就用相同办法对佛教来一遍。
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皇帝拓跋焘考虑清楚后,召来司徒崔浩,如此这般交代一番。
跟着,他作出几道军事部署:
1、公布了盖吴、薛永宗、薛安都的佛教徒身份。并强调叛军将士多数是佛教信徒。
2.任命薛永宗同族人薛拔为平西将军,率2万军队在黄河边筑起营垒,阻断薛永宗与盖吴的联系、增援。
3.命大将拓跋处之率两万精兵讨伐薛永宗部叛军。
4.命殿中尚书乙拔统领三万骑兵攻打盖吴部叛军。
5.拓跋焘亲率五万大军南下河东,先包围薛永宗据守的城堡。
盖吴见势不妙,派出佛教高僧为使者,去向南朝宋国称臣,请求支援。
好巧不巧,宋国此时正在进行内部清洗:左卫将军范晔、员外散骑常侍孔熙先见皇帝刘义隆病重,便打着刘义康名义造势,力证兄终弟及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他们的行动惹怒了皇帝刘义隆。后者决定趁机对彭城王的党羽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