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0章 渡过难关(四)(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艾书看了《三国演义》,会讲些《三国》的故事。爱听故事的老四叔、大五哥等挖蕨根时,都喜欢约上艾书。

有一天四叔、四婶带着艾书到大山坡山顶上挖蕨根,那地方远离人户,蕨不知长了好多年了,地下根茎又粗又长,艾书的力气哪能挖出来。四叔说,你多摆点龙门阵,我们多挖点。临收工了,艾书挖的不过四、五斤,四叔四婶挖了一大蓝,随手抓了一把约有10来斤给艾书。拿回家洗净,立即上火炕干,第二天上午母亲即开碓舂碎,粗筛筛过,又用细筛筛,细筛下的粉面加水揉团,做成蕨粑粑。粗的部分加水和湿,上甑蒸熟,粗蕨饭一人吃了一碗,粗糙难吞糙。蕨粑粑要好吃一些,一人吃了一个。妈妈拣了两个放在半边,说艾书们明天上山带去做晌午。

接连挖了几天蕨根。

大五哥爱逛门户,在一位大叔家吃过滑石粉觉得受吞,便想相约到土桥去挖滑石,滑石也不是好挖的。大五哥挖得20多斤,快到家拣约10斤给艾书。准备炕干磨面来吃。正磨面时听见那老大叔大宫不通了,可能是吃的滑石不消化。大五哥说幸好我们那天只是尝一点否则……

一天,艾书兄弟俩和几个堂哥相约到莺咀街上煤厂去背煤炭。到了单家沟,这里是一块田被踩出来的路,中间宽,两头窄。两头连路。中部内田埂上,人们挖了二十来个腰坎。供往来背运者蹬背物休息。未进路口看见一人横到在路上,口大张着,看来是昨晚死的,艾书一行几人从死者脚边绕过去。下午背起煤炭回来时,过路行人说原横在路中的死者被公社“埋人队”拖走处理了。但艾书一行打算停靠歇脚的田埂腰坎上斜靠着一个男人,眼闭口张,大家齐声“嗨”了几声,不见反应,看来,又是一个死人了。艾书背着那几十斤煤,回走到叫“白果树”的地方,离家才有里把路了,但又饿又怕,实在走不动了,就说你们走吧,我休息一会。有同伴回去,急忙告诉艾母。艾母一趔一拐迅速赶来,以为艾书出事了,吆儿的哭喊着。艾书听见急忙答应“妈,我是好的。”急忙背起背箩,妈妈停住哭喊,说煤炭不要了,就这样回家吧!艾书坚持把煤背回家。

正月十二日上午,生产队召开群众会,传达好消息:政府安排,龙河公社到树前区柱中仓库运粮供应群众。按每十天一期,每天每天平均10两(旧制)调运,回来再按劳动力、少年、老人、小孩四个档次确定定量供应。粮食先分配后收钱。

全队应运900左右斤粮食,路程单边60华里。按平常,十来个劳动力就可运回来,但现在许多人空手走路都困难了,那些人去运呢?各人家自运或无劳力人家请人代运互商报酬,都不现实,还是统一组织劳动力去背,统一计算以粮代酬。初算50斤为标准,至少需16人,预防不测,按20人计算,以举手为报名。队长说:“同意以运10斤得半斤粮的举手报名”。无人举手。“9两”。无人举手。“10两”无人举手。艾书父亲说“我是背不起的。建议背10斤给1斤的劳酬。”群众附和:可以。有人说,报酬高了,防止有的人力气不足多背出意外,限最多背60斤。队长“可以,举手报名。”正好19人。“下午一道出发。”“我的意见现在各人准备一下工具就走,反正又没有吃的,盐也好,糖也好,糖精也好、菜粑粑也好,各人自便。我们就只有盐巴。”幺叔几个月没说过话了,他这么一提,就得到大家的响应。临出发时:他抓了一把盐巴放进口里,扭开军壶盖,喝了两口水,手一扬,“走了!”

按上级要求,全国统一衡制,要把市斤旧制16两,一律改为10两制。今后上报表册一律按新制10两制,并要求从此分粮起执行,做到了,再分粮。怎么办?队长急了,现在的大秤、小秤、戥子都是16两量。这次更复杂,要把运粮报酬先从总数量减除,再按每户人口分粮标准比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